全國航運保險向上海聚集
2013-11-20 16:50:28 來源:中國保險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來自上海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地區船舶保險業務規模僅有7.7億元,2011年就增長到20.85億元。2013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區船舶險保費收入達21.6億元,占全國市場的46.8%;貨運險保費收入11.15億元,占全國市場的13.59%。
上海自貿區及航運中心建設所醞釀的商機,讓保險公司躍躍欲試。
中國保監會網站日前發布公告,批準華泰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在上海籌建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以下簡稱“航保中心”)。這使得華泰財險成為繼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平安、陽光產險及永安保險之后,第6家在滬設立航保中心的險企。
與此同時,醞釀多年的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成立在即,全國航運保險向上海集聚的態勢愈發明顯。
華泰財險航保中心批籌
華泰財險對航保中心的建立籌謀已久。
華泰財險相關人士對《中國保險報》記者表示,從2009年國務院19號文提出推進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后,該公司就有了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的打算。今年上海自貿區的掛牌及其為航運保險發展帶來利好,成為華泰財險最終決定在滬建立航保中心的催化劑。
據了解,目前全國的航運保險業務中,“老三家”人保財險、太平洋產險及平安產險穩居前三。華泰財險在貨運險市場排名第4位,僅次于“老三家”;在船舶險排名為第5位,排在“老三家”及大地保險之后。
據介紹,正在籌建的華泰財險航保中心在行政管理上將參照華泰財險總公司的一個部門。成立后的航保中心將主要負責華泰財險全國航運保險的核保管理、風險控制、核保隊伍管理、航運保險業務推動等工作,同時,其本身也會經營業務。
上述華泰財險相關人士表示,與此前部分險企航保中心將全國范圍內的航運保險業務聚集在上海出單不同的是,華泰財險航保中心承擔的更多是管理職能,華泰財險在全國各地的航保業務短期將仍舊在當地開展,后續是否向上海聚集,還要看發展情況而定。
與其他保險公司一樣,航運保險的專業化發展成為華泰財險成立航保中心的重要驅動力。“成立航保中心后,華泰財險的航運保險核保管理將進一步加強,同時有利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給他們更多發展空間。未來,華泰財險將培養專門的航運保險銷售隊伍。”上述人士表示。
航運保險向上海聚集
2009年以來,我國航運保險業務向上海聚集的態勢明顯。
來自上海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地區船舶保險業務規模僅有7.7億元,2011年就增長到20.85億元。2013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區船舶險保費收入達21.6億元,占全國市場的46.8%;貨運險保費收入11.15億元,占全國市場的13.59%。
這一聚集的態勢與上海在開展航運保險業務上的稅收優惠有密切關系。2009年國務院19號文提出,對在上海注冊的保險企業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目前,凡是在上海出單的航運保險業務,包括進出口運輸保險、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保險、集裝箱保險等5個險種,均免征5%營業稅。
不過,稅收優惠只是吸引險企的一個方面。上海航運中心及上海自貿區建設所帶來的各類軟環境提升成為吸引保險公司的重要原因。
“保險公司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更重要的是看中上海適合航運保險發展的各類軟環境和隱性優惠。”一位航運保險相關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25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5%,完成貨物吞吐量7.36億噸,同比增長1.1%,兩者均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上海擁有國家級航運交易所、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海事法院、上海海事仲裁院、中國國際集裝箱班輪運價備案中心、船舶和貨運協會等一大批航運服務機構和功能性機構。這些成為航運保險向上海聚集的關鍵原因。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成立在即
盡管發展態勢和潛力向好,但保險公司開展航運保險業務眼下仍面臨很多問題。
近年來,國內航運業運力過剩,導致單個船運價格下降,影響了航運保險的保費收入,為航運保險發展蒙上了陰影。
一位從事航運保險業務的人士表示,目前航運保險市場仍舊是買方市場,面對大型航運公司,尤其是中海運等大型國有運輸公司,單個保險公司與其合作時,話語權很弱。
同時,航運保險市場競爭也在近年來愈演愈烈激烈。“貨運險的費率多年來持續下滑,使得航運保險的盈利水平每況愈下。”上述人士表示。
改變目前各個公司單打獨斗的狀態,形成行業合力,倡導行業自律勢在必行。
據悉,在上海金融辦與上海保監局的共同推動下,由人保財險航保中心牽頭組織,聯合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中再產險等為發起人單位共同籌建的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已經進入最后階段,不久將正式成立。
未來,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將代表航運保險業整體有組織地與航運上下游行業協調處理航運保險服務事宜,代表國內航運保險參與到國際航運保險業中去,與相關部門協調,共同培育航運保險市場的發展。